抗战虎将明继光
明继光,原名明永忠,号益军。1896年4月生于四川彭县,后定居重庆巴县走马镇。1914年投军,参加过护法战争。他深痛国仇,改名“继光”,以承续抗倭英雄戚继光之志。1938年出川抗日。领国民革命军新编13师第一旅,少将旅长,兼本师副师长。
抗战期间,明继光随川军第30集团军王陵基部出征,任78军军长夏仲实(江津人)所辖新编13师第一旅旅长兼副师长,参加了武汉保卫战。1939年秋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,中国第9战区军队在湖南、湖北、江西三省接壤地区与敌展开大规模防御战,敌101师团拟由江西向湖南增援,第30集团军奉命阻敌于赣北修水、三都一线,战斗中,明继光率所部三千将士于10月14日向日军发起反攻,他身先士卒,高喊“杀贼”与日冠激战三昼夜,终于将鬼子打退。
是役,明继光所部击毙日寇一千余人,缴获了不少战利品,当时重庆各报均报道了这一胜利,称之为“赣北的辉煌”。特别是中共主办的《新华日报》将英勇善战的指挥官明继光将军褒称为“抗日虎将”。
明继光出川后,打得最艰苦的一仗是1938年9月的麒麟峰血战。时值武汉会战的关键时刻,日军第106师团孤军冒进赣北德安地区,被薛岳将军用10多师紧紧围困在万家岭,日军主帅冈村宁次急遣第27师团增援,又被新13师等川军阻击在麒麟峰下。
麒麟峰是赣北瑞昌到武宁的一个隘口,也是日军解围的主要通道。据明继光手下38团1营一连排长杨忠国回忆,“在日寇轰炸、冲锋,再轰炸、再冲锋的轮番进攻下,整个阵地弹雨横飞,炮声震耳欲聋,麒麟峰笼罩在浓烟滚滚的烈火中。尽管战斗惨烈,但我军官兵无论是轻伤、重伤,均无一人下火线。血战七天七夜,由于天气严热,战死者的尸体长满蛆虫,尸水、血水和雨水混为一体,“我们没水喝,被迫把这样的混浊水捧来解渴,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发霉干馒头……”
这是基层军官的记忆。在高层,却有另一番景象,由于日军火力猛烈,枪炮弹像雨点般倾泻,新13师守军一个营伤亡惨重,营长擅自下令后撤,集团军军长,王陵基闻报大怒,立即命令将营长就地正法,以儆效尤。“双方当时都杀红了眼,拼的就是意志!”川军抗战史学家何允中介绍麒麟峰战斗最激烈时,新13师师长刘若弼打电话给王陵基求援,“王总司令,我的预备队已经用完了,我是弹尽粮绝实没法负责了!”
此时,负责守卫最前沿的明继光更是难以支撑,第2旅唐旅长劝道:“明副师长,兄弟们快打光了,还是撤吧!”明继光不吭气,把手枪掏出来,啪的一声猛拍桌上,眼睛露出寒光。指挥部顿时鸦雀无声,谁也不敢再言撤退。
是役,新13师顶着鬼子的飞机大炮和毒气苦战,并于9月29日随30集团军发起反攻,随着冲锋号声响起,明继光率全旅残兵冲出战壕。鬼子措手不及,完全没料到已疲惫不堪的“草鞋兵”,会不顾一切地呐喊着猛扑过来,只得狼狈溃退。川军大获全胜,总计缴获日军步马枪960余支,轻重机枪70挺,山炮6门,骡马100余匹,生俘日军35名,包括一名叫汤田良仁的大学生士兵。
麒麟峰血战,粉碎了冈村宁次东西两股日军会合的企图,为万家岭大捷创造了决定性条件。役后,国民政府军委会曾奖给明继光一面锦旗,上书“虎将明继光”五个大字(解放后其兄弟怕惹祸,被裁作内衣)。
1926年明继光结婚后定居走马乡,曾任川军161师第4团团长,驻防江北县悦来场,“那时川军不但武器落后,连军装也不整齐,团长并没有电影里所谓团长人物的大盖帽、马靴之类,以至他结婚时,穿着草鞋去白市驿见其妻奶奶廖恭默,这让奶奶的弟弟很不满,说,他是啥子团长哟,我看是个马夫!”
但这并不影响明继光的青云之志,作为读过旧学的军人,他有强烈的民族爱国思想,儒家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和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信念对他影响很深,“以至无论做将军还是当平民,该硬时他很硬,该平和他比谁都平和。”
抗战后明继光回到走马乡,因有战功,为人又谦和,1947年被村民推举为乡调解会主席。他还受朋友嘱托,冒险以请家庭教师为名,隐藏过川东地下党的周公鲁,金国才等人,走马乡解放后,明继光任乡征粮委员会委员、治安委员会主席,后又任成渝铁路枕木委员会委员,巴县第一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等。
明继光于1968年病故走马乡,享年72岁。